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

三仙台,還是比西里岸?

位置:台東縣成功鎮,台11線111k。

毫無疑問的,三仙台是成功鎮,台東縣,甚至是台灣的熱門景點之一。
其奇特的地質、地貌、生態景觀,獨樹一幟。
加上往前就是無邊的大海藍天,
近處是風化海蝕而成造型萬千的礫石海灘離岸礁岩配上波浪白花,
回頭望更有展開一片的曲折海岸山脈堆疊上企圖翻越的洶湧雲層,當然印象深刻。
不僅如此,除了天成美景,更有一座奇特的跨海拱橋,連接離岸的三仙台。
拱橋便不自覺得成了地標與視覺中心,收斂了豐富的美景,更成了記憶亮點。

總體而言,三仙台絕對是個絕妙的景點,擁有美麗的風景,值得一看。

但是,不知怎麼的,逛了一圈,真的非常印象深刻,但一切卻也僅止於記得。
換句話說,回想起來我會記得我到過這麼一個地方美麗而有特色的地方,她是獨一無二的。
但是卻少了一份衝擊,讓這個地方,「碰」的一聲,撞出了一塊專屬地盤。
讓日後回想起來,她永遠深深的扎在那裡。

好,回歸正題。


沿著台11線,由北向南騎著,遠遠的,就會注意到這座拱橋,她實在是太特別了。
就這樣俏皮、輕盈且飽滿地跳、跳、跳著,從這一頭,跳到了另一頭。
帶灰的畫面廣闊到有點孤寂,但她卻又是這麼有活力。

看著這美麗的畫面,慢慢靠近,於是便進入了三仙台風景區。

標準而乾淨的風景區,有個展示兼遊客中心,有個賣店林立的廣場,還有大片的停車場。
有個顯眼的廁所,同時也有著涼亭桌椅。
更有個棚子,棚子底下有穿著原住民服飾的表演著在唱著歌,將空氣中注入熱鬧的成分。
在稀疏的遊客與拉下的賣店鐵門襯托下,帶了點特別的趣味。

漫步走向跨海拱橋及三仙台。
海風,砂礫,海防植被,大小聳立的礁石,醞釀了孤寂探險的氣氛。

果然,探險意味著的是,隨後的柳暗花明。
一走到海岸邊,長相奇特的礁石是第一道前菜,
配著藍天藍海白花,還有遠處的海岸線,真的是非常漂亮!

轉身,主菜突然就迎面出現。
但是會令人很懷疑的是,視線的兩邊,只差了一個轉身,怎麼氣氛完全不同?
一邊是清新舒爽的蔚藍,一邊卻是帶點歷史灰撲撲的剪影。

走到另一邊再拍一次,才第一次發現,原來光線的影響有這麼地大!
把從兩個方向拍的照片擺在一起看,這個反差還真的是很有樂趣。
同一天,差距不到十分鐘拍的兩張照片,卻有截然不同的味道,酷!

再來張跨海拱橋,近看還蠻有氣勢的,跟遠眺的輕盈完全不同。

走上橋,那個圓拱的高低落差,比想像中還要大上不少。
往前方看去,前往三仙台的路,底下看來惡水瀰漫,很有真實的渡過了什麼的感覺。
也才發現,以如此小跨距的方式建設這座橋,不只美感,更讓這段路走起來更有味道。
透過圓拱的上上下下,跨越者不會那麼簡單的就走了過去,
同時視線的上上下下,也更會注意到真實步行海上穿越險阻的便利。

近一點看三仙台這座離岸小島。
破碎的礁石海岸,連帶的破碎浪花,也同樣被拱橋給跨越了。
而那自然的破碎,在大片海洋的對比下,更顯精緻。

再近一點看令三仙台成名的三塊巨石。
竟然就這麼突兀的聳立在海面上平地上。
與其說是拔起,更像是天外飛來一筆,從天而降。

這時候回頭看,又是一片不一樣的風景。這是山脈的起點。

海岸山脈曲折又帶著些裸露的岩層,很特別。

就這樣一路綿延下去。

三仙台,真的是很漂亮的地方。
不論是海,山,波浪,小島,橋,礁石,天空,雲,
每個都非常有特色,結合起來更是令人印象深刻。

名不虛傳!


最後,補些歷史故事,把這個地方做更完整的描述。

三仙台,之所以會叫三仙台,是因為離岸小島上那三塊巨岩。
謠傳那是古時候,鐵拐李,呂洞賓以及何仙姑到島上休息時,留下的三雙腳印,
因此便命名為三仙台。

而三仙台島原本是一塊岬角,但是因為海水侵蝕而成為了離岸島。
島四周環繞的珊瑚礁,因為風化海蝕等作用,形成了現在四周奇特的景觀。

而事實上,三仙台這個區域在過去長久以來,是阿美族人生活的地方。
前面提到了三仙台島是海蝕而成的離岸島,因此還會因潮起潮落而連接,分隔。
當地原住民就利用此項特色在三仙台島上養羊,
利用潮起潮落的阻隔,羊就會自動乖乖的待在島上。
其實三仙台的原始名稱,PiSiLiAng(比西里岸),直接翻譯,就是養羊的地方。
同時,當地珊瑚礁帶孕育出的動植物,更是當地部落的天然農場。

這時,矛盾的點就來了。
為什麼一個這麼原住民的生活環境,會被套上這麼中國風的傳奇故事?
為什麼一個圈羊的小島,反而成了神仙落腳的處所?
難道何仙姑就這麼喜歡採羊大便嗎?

三仙台,這個隔靴搔癢的名字,就這樣強壓過了過去的歷史。
根據wiki記載,呂洞賓生於西元796年,而比西里岸的落腳時間卻沒有記載,
好吧,是他贏了。

先是日軍進駐,強占為軍事用地。
而後國民政府登台,則是厲行海禁,防止共軍登台。也妨礙的海岸人民的生活。
而後國軍進駐,再次侵占了原住民的土地,成了國防用地,或是國有地。
而後局勢穩定,共軍少了,遊覽車觀光客多了,這裡成了公共財。
而後規劃了步道,建了拱橋,軍方占領區成了觀光區,成了三仙台風景區。

於是觀光客可以沿橋到島上了,羊也沿橋跑走了。
於是觀光客嫌羊大便不衛生,公所就強迫羊不能在三仙台島上圈養了。

而後的故事還很長,隨著觀光、交通、或各種名義的開發,比西里岸沒落了。
經濟衝擊,缺少工作機會,青壯年外移,祖孫同堂,教育問題,惡性循環,於是歷史逐漸消失。
每個部落、村莊、漁港的故事似乎都是那麼地悄然無息,也都那麼得與時俱進。
像是風潮,更像是傳染病。

不過幸好,比西里岸好像出現了轉機。
因為有抱負的老師的付出,成立了鼓隊,凝聚了孩子,重建了信心。
還進一步的,透過鼓樂演唱,重拾語言,重拾部落文化,也爭取了表演機會。
但是,前陣子在居民毫無所知的情況下,觀光局與六福建設簽署了BOT案,
鄰近土地又轉到了財團手上。
想在古老的土地上重新紮根,那風雨飄搖中的曙光。


三仙台,還是比西里岸的故事,到此完整了一點。
透過羊大便,透過鼓樂,「碰」的,敲出了聲響。


延伸閱讀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